圖為嘎瑪瓊達在工作。 (圖片由嘎瑪瓊達提供)
她以兢兢業(yè)業(yè)的態(tài)度和真才實學,在西藏律師界嶄露頭角;她憑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和專業(yè)本領,為無數(shù)委托人維護合法權益。她就是嘎瑪瓊達,西藏南橋律師事務所執(zhí)業(yè)律師。
嘎瑪瓊達不滿30歲,自2018年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yè)以來,從事律師職業(yè)已有7個年頭。初出茅廬,她接手的多是些借貸、離婚、侵權等案件,在業(yè)內屬相對簡單的案件。然而,有一起案件在當時特別棘手,案情不斷演變,案件性質也從民事糾紛涉及到刑事責任,異常復雜。嘎瑪瓊達憑借出色的專業(yè)能力,耐心細致地配合有關部門逐一核定證據(jù),最終為委托人贏得滿意的結果。
“一個復雜的案件遷延數(shù)月,甚至一兩年都是常有的事。”嘎瑪瓊達說,每個案件都有唯一性,有的事實證據(jù)模糊不清,有的法律界定爭論不一,有的法理情相互沖突。但作為律師,遇到這種情況正是鍛煉的好機會,因為司法實踐本身就是寶貴的學習經歷。
從業(yè)7年來,無論是刑事案件還是民商事糾紛,無論案情是簡易還是復雜,嘎瑪瓊達都勇于挑戰(zhàn),從不給自己設限。對她來說,每種類型的案件都有價值。她告訴記者,為了處理復雜案件,她常常在開庭前忙得不可開交——向同行前輩請教,開展案件研討、模擬辯論,轉換原、被告角色分析等。在此過程中,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和法治思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正是這份職業(yè)精神,嘎瑪瓊達得以迅速成長,逐漸在各類案件和非訴業(yè)務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盡管她在律所中已是佼佼者,但她總是謙虛地說,自己的經驗還不足,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除了接手社會案件外,嘎瑪瓊達也處理公益性的援助案件。從業(yè)以來,她一直積極接受各地區(qū)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案件,其間,代理了各類刑、民事案件近200件。特別是面對農民工這一社會群體,她更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2023年底,經歷勞務單位拖欠工資兩年之久后,幾名農民工無奈之下?lián)芡朔稍鸁峋€,輾轉找到嘎瑪瓊達。她深知,此時此刻,自己就是他們在困境中的希望。
接手案件后,嘎瑪瓊達從證據(jù)分析到法律適用、從訴訟程序到訴訟實體,不厭其煩地向他們普及相關知識??紤]到農民工的訴訟成本,她又及時對接法院、聯(lián)系被告、代理出庭,獨立完成每個環(huán)節(jié),最終經過幾次開庭,她先后為30余名農民工討回了130余萬元的薪水。
“從簽署委托書到領取判決書,前后只跑了兩趟,不到兩個月,問題就得到根本性的解決。真心感謝嘎瑪瓊達律師!”一位領到欠薪的農民工感慨地說。
法律援助工作量大、收入?yún)s不高,為何還要堅持?“為困難群體的合法權益奔走呼號是律師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备卢敪傔_說,“面對公眾的法律需求,我們能幫一個是一個、能幫一點是一點,哪怕只是微薄之力?!?/p>
在另一起案件中,一位勞動者因工資(包括社保)數(shù)月未發(fā),向拉薩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交勞動仲裁申請,并控訴所在公司未與其簽訂勞動合同,要求支付二倍工資。
身為拉薩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兼職仲裁員,嘎瑪瓊達在調查取證時發(fā)現(xiàn),涉案公司確實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但其法定代表人名下另一家公司與勞動者簽訂了勞動合同。
面對這種復雜情況,嘎瑪瓊達始終保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她認為,同一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的兩家公司可視同該公司與勞動者存在勞動關系。然而,企業(yè)惡意制造用工混同導致勞動者產生誤解,屬于違規(guī)在先;且拖欠工資、未繳社保,更應優(yōu)先保障勞動者權利。
本著“以和為貴”的原則,嘎瑪瓊達多次與案件雙方溝通,并說明企業(yè)違規(guī)后的利害關系;調解未果后,她又本著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和高效敬業(yè)的精神,依法合規(guī)裁決,不僅為勞動者爭取到了應得利益,也讓用人單位心服口服。
律師是法治社會的重要基石,肩負著守護正義與傳遞溫情的雙重使命。嘎瑪瓊達在短暫的7年時間里,用專業(yè)技能為許多人爭取了合法權益,這激勵著每一位法律人以法之名推動構建和諧社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